单位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我们 > 单位简介

浏览量:7625

发布时间:2023-10-31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简称“震防中心”)是中国地震局的直属事业单位,牵头承担全国“探查区划评估”三大核心基础业务相关的十余项重要职责,是负责全国震灾风险防治业务的国家级业务中心。震防中心前身为1993年成立的国家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中心;2002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中心;2006年更名为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整合了原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仪器厂、中国地震局宣教中心、北京香山地震综合试验台3个单位。

这是一支具有专业基因传承的队伍。1993年成立的国家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中心,由我国地震工程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胡聿贤先生担任首任主任。现有博士研究生30人、硕士研究生38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57%,主要来自于胡聿贤院士、丁国瑜院士、邓起东院士等师生团队,专业方向为地震工程、构造地质、第四纪地质、地球物理、土木工程等学科。

这是一支实力雄厚的专业且年轻的技术队伍。震防中心现有专业技术人员81名,正高级职称14人(二级研究员3人)、占比17.3%,副高级职称32人、占比39.5%。40岁以下的青年占全体职工的50.4%。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中国地震局领军人才1人、骨干人才5人、青年人才3人、创新团队3个。荣获全国地震系统优秀集体荣誉称号1次,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3个。

这是一支直接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的队伍。震防中心为服务国民经济建设而组建成立,30多年来积淀的活动构造环境探查、活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地震安评和震灾风险评估等基础业务,直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国家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工程等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服务核电、水电、交通、能源、城市规划建设等行业领域项目达300多项。取得的技术服务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50余项。

这是一支牵头承担新使命的队伍。中国地震局于2020年对震防中心“三定”进行调整,赋予牵头承担全国震灾风险防治业务的重要职责,重点承担牵头编制全国地震构造环境探查规划并组织实施大震震源探查计划、牵头第六代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及国标修订、牵头组织全国地震灾害风险普查项目实施、负责国家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业务平台建设、负责全国活动断层探察数据的汇交管理和全国活断层基础数据库建设等重要事项。

震防中心牵头承担全国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标准化工作、负责地震灾害预防标准化委员会秘书处日常工作、承担震防领域正高级工程师评审工作,是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地震安评专委会主任单位,中国地震学会地方工作委员会主任单位。

震防中心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获得地震动样本的方法和装置(ZL 2012 1 0210292.2)”是一种用于工程结构抗震分析和试验研究提供模拟地震输入的设计地震动时程分析合成方法,全面反映天然地震动对结构的影响效应,确保了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结果的合理性与可靠性,该技术优于目前国际地震工程领域通用的合成方法,目前已经在我国新一代核电技术的自主研发、重大工程地震风险评估以及抗震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地震安全性评价计算装置和计算方法(ZL 2020 1 0035894.3)是一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计算软件(SEC),主要包括地震危险性计算、地震动合成、场地一维计算、场地二维计算四个模块,集成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具有建模速度快、计算效率高、前后处理便捷、界面友好等特点,得到了中国地震局组织的专家认证,目前有50家安评从业单位使用。主办的“地震活动断层探查数据中心网站”,对外发布“活动断层分布图V1.0”,用户可浏览查询活动断层的活动性参数信息。主办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信息网站”,接入国务院和省级政务服务平台,可同时提供网页和APP数据接口两种服务方式。主办的“震灾防御技术”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踏上新征程,震防中心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防震减灾、造福人民”嘱托,认真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方针,坚持运用“六个必须坚持”方法,全面履行震防领域国家级业务中心的职责使命,全力推进震防业务转型升级,全方位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有效防范重大地震灾害风险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震防力量!